7月29日齐鲁文化(济宁)生态保护区专题培训班在济宁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分管局长、非遗科长、文化馆非遗业务骨干、景区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负责…[更多]
7月29日齐鲁文化(济宁)生态保护区专题培训班在济宁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分管局长、非遗科长、文化馆非遗业务骨干、景区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以及传承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政策解析和国家层面阐述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围绕保护区建设和国家级创建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系统化、实操行动工作安排。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内容充实、指导性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路径、提升了能力、压实了担子,为全市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迎审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
7月29日齐鲁文化(济宁)生态保护区专题培训班在济宁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分管局长、非遗科长、文化馆非遗业务骨干、景区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以及传承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政策解析和国家层面阐述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围绕保护区建设和国家级创建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系统化、实操行动工作安排。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内容充实、指导性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路径、提升了能力、压实了担子,为全市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迎审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
7月29日齐鲁文化(济宁)生态保护区专题培训班在济宁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分管局长、非遗科长、文化馆非遗业务骨干、景区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以及传承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政策解析和国家层面阐述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围绕保护区建设和国家级创建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系统化、实操行动工作安排。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内容充实、指导性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路径、提升了能力、压实了担子,为全市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迎审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
7月29日齐鲁文化(济宁)生态保护区专题培训班在济宁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分管局长、非遗科长、文化馆非遗业务骨干、景区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以及传承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政策解析和国家层面阐述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围绕保护区建设和国家级创建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系统化、实操行动工作安排。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内容充实、指导性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路径、提升了能力、压实了担子,为全市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迎审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
2003年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原属邹县),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文详实记载了梁祝传说故事和重修梁祝墓、祠的原因。据碑文中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路经马坡泗河边,发现梁祝墓、祠多年失修,于是决定重修。碑文交待了梁祝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过程,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其女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与邹邑(邹县)西居梁山伯同在邹县峄山学习三年。后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两人合葬的原因是“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济宁梁祝传说应产生于尊儒重孝风气浓厚的汉代;在唐代邹县马坡(今属微山县)就建有梁祝墓及祠堂;元代时峄山上也建有梁祝祠;明代学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清康熙十一年修的《邹县旧志汇编》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志》记载: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至今峄山梁祝读书遗址尚存;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梁祝传说在济宁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梁祝传说已对当代婚姻风俗产生了影响。在马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禁唱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加强对梁祝传说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倡导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说美德;有利于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利于倡导追求知识,敢为人先的良好风气。…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成为一个传说式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在曲阜广为流传。 在曲阜的鲁班传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有代表性的是《墨斗与班母》、《锯的来历》、《是(柿)木不开》等;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如《鲁班爷显灵》,就讲述了鲁班爷帮助匠工修孔庙御书楼(即现在的奎文阁)的故事。 鲁班传说是在匠人们一代代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把鲁班的发明创造、精湛工艺、扶危济困的道德情操和他的生平事迹糅合在一起,编织成一个个故事,既表现了鲁班祖师的巨大创造力,又对一代代匠人传递着行业规范的具体信息,同时也进行着道德教化,表现出人民群众丰富想象力和向善向美的真挚情感与追求。 曲阜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加强鲁班传说的采集和整理,专门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并在《曲阜文史》上推出“鲁班文化研究专辑”,揭开了鲁班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孟母教子传说主要包括“三迁择邻、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孟子出妻”等系列故事,讲的是孟母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成金、言传身教而不断完善孟子人格的故事。 最早记载“孟母教子传说”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向的《列女传》。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中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此使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 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邹县尹(知县)司居敬根据民间传说,在邹县城东南隅恢复了孟子故居,后又恢复子思书院。明代嘉靖27年(公元1548年)孟氏后裔在孟子故里凫村重修了“亚圣祖妣祠堂”,称为“近墓之居”;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孟氏后裔据传说在邹县城西庙户营建 “孟母三迁祠”,谓“市傍之居”。 “孟母教子传说”中孟母教子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坚持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她的教子方式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至今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蓝本。 当地政府将进一步搜集、整理孟母教子传说的相关内容,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孟母教子传说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在此基础之上,将以“孟母教子传说”为基础,编写排演戏剧、音乐、舞蹈,制作Flash动画;并根据《孟子》七篇中的成语内容逐个编写短剧,开展孟母教子传说相关内容的画展和展览活动,编撰孟母教子题材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希望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更好的弘扬。…
孔子诞生传说,典籍最早记载于司马迁撰《孔子世家》、金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广记》、明重修《阙里志》、清孔继汾纂辑《阙里文献考》等诸多文献中。现在,关于孔子诞生的传说仍在曲阜广为流传。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后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儿,是个跛子。于是,晚年向颜家求婚,娶了颜徵在,叔梁纥与颜徵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经常去附近的尼山上祈祷。夫妻俩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苍。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夫妻俩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也称“夫子洞”。孔子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等,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夫妇就把孔子扔在野地里。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孔子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曲阜尼山现存许多和此传说相关的遗存,如孔子诞生的地方“夫子洞”,尼山脚下有“鲁源村”,“鲁源”义即鲁国发祥之源;尼山孔庙前有“智源溪”,此名是将孔子的出生地比喻为智慧的发源地等等。 近年来,曲阜文化、教育部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把孔子诞生传说编入乡土教材,使孔子诞生传说代代流传,在社会上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相传孔子诞生在夫子洞尼山土地庙门坊尼山土地庙尼山孔庙大殿孔子诞生的传说文字考证资料…
闵子骞是二十四孝之一,至孝是闵子骞故事的核心内容。孔子曾赞誉:“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鞭打芦花”是最广为流传也最能体现闵子骞孝行的故事:闵子骞年少丧母,为后母所苦。冬月,后母衣子骞芦花,衣儿子以絮。父鞭笞,得真相,欲休其母,闵子骞劝其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尚母,一家得团圆。”他的话感动了继母,一家人遂和睦相亲。在鱼台县还流传着闵子骞主动辞让家产,侍养高堂和坚持晚婚立志成才等故事 该传说在鱼台的文化遗存主要是闵子骞庙。闵子骞庙位于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系闵子骞64代孙闵煌于康熙60年(公元1721年)建成。主殿内正中后墙上方悬有清雍正皇帝于雍正3年(公元1725年)亲题“门宗孝行”的金字扁,扁下方刻有雍正皇帝的御印,且附有云龙图案,主殿东西两侧各建有配殿。现在主殿和“门宗孝行”御赐扁均在文革中被视为“四旧”毁之一空,两侧配殿尚存。 闵子骞的故事是孝德故事的典范,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于弘扬中华民族至纯至孝传统美德,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当地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闵子骞文化思想研究和保护利用”的文件,通过田野调查,对该传说进行进一步挖掘保护,并组织人力物力对闵子骞传说资料进行汇编。…
山东曲阜凫村,是亚圣孟子的故乡,因孟母洗衣于白马河畔,见凫鸟落于水中,视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凫村”。村中孟子故宅西有池约3亩,池之西北有孟母井,相传为村民生息取水处。这里至今依然是孟子后裔聚居的村落,2003年被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在此地广为流传。 孟母教子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烈女传》、韩婴的《韩诗外传》,其后《三迁志》有记载,清续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略载有孟母教子的圣迹。“五四”及建国以来,散见于各民间文学作品,1987年搜集整理编入《曲阜民间文学》,2006年编入《孟子研究》。 孟母教子的方法一是“严”。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说为了让孟子长进成才,孟母不惜几迁其居,足见其要求孟子之严。二是“信”。杀豚不欺的故事中,“杀豚不欺之,以有知而教信”,这对孟子的成长和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三是“导”,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巧妙设喻,把织布比作学业的长进,对孟子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孟子幡然醒悟,从而痛下决心努力学习。四是“教”。身教重于言传,诸多传说,说明了教育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孟母教子传说生动地体现了母爱与教化的统一,在民间口头流传经久不衰,启迪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这位伟大的母亲,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启蒙和立身教育的楷模。…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形状象鹿,独角,身上长鳞,尾象牛。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 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而衍生的。据《春秋》及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嘉祥古属大野,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今有麟塚和获麟台遗址。 嘉祥麒麟传说将麒麟与孔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表达了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吉祥的愿望。麒麟传说在嘉祥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并对嘉祥人民的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嘉祥县的县标是麒麟,雕塑产品多以麒麟为题材,街道、广场、居民区、酒店、报纸、书籍以麒麟来命名,许多商标、标志上面都有麒麟,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 近年来,嘉祥县对麒麟传说做了一些有效的保护工作,但是受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年青一代欣赏传承民间故事传说的热情正在丧失,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讲述麒麟传说的人越来越少,麒麟传说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挖掘保护。…
6月18日《中国文化报》第七版发布《山东:“非遗+”形成共富发展新引擎》典型经验。文章关注济宁市微山县依托微山湖独特的资源禀赋,发挥“非遗+节庆”引流效应,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800万人次。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打造“杞柳+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柳编系列旅游商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叫响“柳编特色镇村”品牌。全文如下:泥叫虎、木版年画带动研学游;芦苇、杞柳编出致富路……近几年,山东省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强化文旅赋能,拓展“非遗+”新空间、新场景,增加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带动了乡村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融入新场景▲青少年体验研学课程/来源:高密文旅老师手捧泥土捏制出小老虎的模样,围坐在四周的学生带着对技艺的领悟,模仿老师的动作也创作出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小老虎形象……这是近日山东潍坊高密市姜庄镇开展的非遗研学活动中的一幕。近年来,姜庄镇依托丰厚的非遗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推动非遗项目延伸到更多的空间场景中去,实现文旅融合互促。6月8日,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在姜庄镇开幕,活动推出了非遗艺术沉浸游、非遗乡村休闲游、非遗美食寻味游3条线路,包含红高粱艺博园、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实践基地等8个特色非遗研学点位,受到各地旅行团、研学团的关注。“我们现场指导游客完成画稿、扑灰等技艺步骤,以丰富的体验项目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实践基地负责人王树花介绍,基地年均免费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近几年,山东多地通过培育特色非遗景区、街区,开发主题游览线路,以沉浸式、体验感强的活动助推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同步带动区域文旅消费增长。山东济宁微山县依托微山湖独特的资源禀赋,发挥“非遗+节庆”引流效应,举办伏羲文化节、“渔家里”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将非遗元素与湖区演艺相结合,推出鱼鹰表演、渔家婚礼、摇橹船巡游等体验项目,实现了月月有节日、节节有特色,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800万人次。拓展新应用▲在阿胶世界景区开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山东,多地注重发挥传统技艺、游艺、传统美术等门类非遗项目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与国潮、创意元素结合,拓展其传播应用途径,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中国阿胶博物馆探寻阿胶的发展与流变、在阿胶体验工厂体验阿胶生产制作过程……在山东聊城阿胶世界景区,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推动非遗薪火相传的同时,推出了阿胶奶茶跨界联名产品、“黑驴王子”火锅品牌及相关文化衍生品、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等,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连接度。在山东滨州博兴县顾家村,民间艺人在老式织机前飞梭走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村民顾杰说:“村民早年间就用锦织技艺制作老粗布,但传统老粗布手感粗硬、花色和品类较为单一。近几年,手艺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开发出粗布围巾、童装、坐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并借助‘互联网+’,拓展产品的传播与应用渠道,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要。”通过多元探索,顾家村形成老粗布关联产品经营业户220户,带动5000多名农村群众再就业。探索新模式▲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杞柳编织目前,山东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6项、传承人104名;省级非遗项目1073项、传承人829名。山东依托对丰厚资源的深度挖潜,将非遗与乡村文化、旅游等适度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潍坊市临朐县提出构建非遗三级联动大格局,县级层面打造“非遗古韵”“沂风朐韵”两大非遗聚集区,镇级层面启用临朐县非遗小镇研学基地,村级层面打造20余条特色文化街,推动手绘年画、红丝砚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有序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联农、带农、富农发展新引擎,带动相关从业人员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泰安市肥城市为促进桃木雕刻技艺更好融入大众生活,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构建传承人收徒授艺、高校培养、校园基地普及带动三大传承体系,累计培养桃木雕刻专业人才1126人。其中,100多人学成后开办雕刻工坊,推动了该项技艺在各地“开枝散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助力。过去几年,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杞柳种植业,以一根小柳条撬动一方大产业,相继打造了杞柳园艺品展馆、杞柳旅游观光带等“杞柳+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了柳编系列旅游商品,以全链条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叫响“柳编特色镇村”品牌。…
5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创工坊”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全体学员赴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交流。参观团一行先后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厅和精品陈列厅、少儿大画廊、舞蹈排练厅等场馆设施。听取了山东省文化馆办公室李思峰任关于文化馆场馆功能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创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介绍。通过座谈,各位学员对省非遗保护中心充满文化氛围的艺术环境、完善的场馆设施建设,以及开展的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给予高度称赞。“艺创工坊”项目负责人颜聪说道,“我们深受启发,学到很多经验,尤其是省文化馆在发挥资源优势、节目输出、艺术培训、非遗保护等方面,惠民阵地功能到进一步彰显。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加强高校、剧院及各公共艺术机构之间的沟通,在艺术普及、惠民演出、艺术创作、艺术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本次考察的30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均具有文化艺术领域从业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场馆)运营管理者、文艺团体负责人或其运营管理岗位人员、公共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人与制作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人员、高校公共文化艺术服务领域研究与实践者等。本次考察是“艺创工坊”省内调研的第一站,下一步还将前往淄博、青岛等地的公共文化艺术机构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