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 8月29日,由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节气里的非遗】“跟着非遗游黄河”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研学活动以 “…[更多]
8月28日 - 8月29日,由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节气里的非遗】“跟着非遗游黄河”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研学活动以 “黄河文明” 为线索,带领同学们制作瓦当、捏制和香牌、组装灯彩... 让青少年在指尖实践中与历史对话、在沉浸体验中触摸文化。瓦当里的时空密码老师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钥匙,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瓦当世界的大门。瓦当,这个古建上看似不起眼的构件,实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时空密码”。从秦汉的云纹到明清的瑞兽,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整备陶泥时需掌握恰到好处的湿度,入模成型时要保证纹样的清晰完整,出模整理时则考验着耐心与细致。当一件件带着手温的瓦当作品完成,同学们不仅读懂了砖瓦背后的制作工艺,更感受到了古人 “一砖一瓦藏春秋” 的匠心。和合香里的本草哲学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香文化的源流。从先秦的祭祀用香到唐宋的文人香事,香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 “雅” 的追求。和香不同于单一香料,其 “君臣佐使” 的配伍理念,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蕴含着 “和合共生” 的东方哲学。亲手制作和香牌的过程,是一场与草木的对话。炮制药材时需遵循节气规律,过筛粉末时要达到极细的精度,混合揉捻时则要让不同香料的气息和谐交融。学员们依次完成炮制、过筛、混合、揉醒、锤炼与成型等环节,最终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平安扣和香牌。 光影里的千年匠心老师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的古诗为引,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灯彩世界的大门。灯彩,这件常伴夜色的器物,看似是点亮明暗的工具,实则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光影符号”。它以对称规整的灯架藏住中式美学的平衡智慧,用灯罩上的花鸟、山水纹样寄托美好生活的祈愿,更凭精巧造型、细腻装饰与温润光影,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艺术生机。 搭建灯架时需精准对齐榫卯、把控角度,确保整体稳固;覆盖灯罩时要将轻薄灯布平整贴合,避免一丝褶皱,当一盏盏带着手温的灯彩点亮,暖光透过纹样映出斑驳光影,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制灯工序,更真切触摸到古人 “以灯寄情” 的匠心,读懂了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黄河文明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点,而是流动在少年手中的活态文化。未来,【节气里的非遗】系列项目将继续沿着黄河流域深耕非遗教育,从“一砖一瓦”到“一香一木”,不断延展东方哲思的时代生命力,助力非遗从“地域记忆”跃升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28日 - 8月29日,由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节气里的非遗】“跟着非遗游黄河”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研学活动以 “黄河文明” 为线索,带领同学们制作瓦当、捏制和香牌、组装灯彩... 让青少年在指尖实践中与历史对话、在沉浸体验中触摸文化。瓦当里的时空密码老师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钥匙,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瓦当世界的大门。瓦当,这个古建上看似不起眼的构件,实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时空密码”。从秦汉的云纹到明清的瑞兽,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整备陶泥时需掌握恰到好处的湿度,入模成型时要保证纹样的清晰完整,出模整理时则考验着耐心与细致。当一件件带着手温的瓦当作品完成,同学们不仅读懂了砖瓦背后的制作工艺,更感受到了古人 “一砖一瓦藏春秋” 的匠心。和合香里的本草哲学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香文化的源流。从先秦的祭祀用香到唐宋的文人香事,香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 “雅” 的追求。和香不同于单一香料,其 “君臣佐使” 的配伍理念,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蕴含着 “和合共生” 的东方哲学。亲手制作和香牌的过程,是一场与草木的对话。炮制药材时需遵循节气规律,过筛粉末时要达到极细的精度,混合揉捻时则要让不同香料的气息和谐交融。学员们依次完成炮制、过筛、混合、揉醒、锤炼与成型等环节,最终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平安扣和香牌。 光影里的千年匠心老师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的古诗为引,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灯彩世界的大门。灯彩,这件常伴夜色的器物,看似是点亮明暗的工具,实则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光影符号”。它以对称规整的灯架藏住中式美学的平衡智慧,用灯罩上的花鸟、山水纹样寄托美好生活的祈愿,更凭精巧造型、细腻装饰与温润光影,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艺术生机。 搭建灯架时需精准对齐榫卯、把控角度,确保整体稳固;覆盖灯罩时要将轻薄灯布平整贴合,避免一丝褶皱,当一盏盏带着手温的灯彩点亮,暖光透过纹样映出斑驳光影,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制灯工序,更真切触摸到古人 “以灯寄情” 的匠心,读懂了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黄河文明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点,而是流动在少年手中的活态文化。未来,【节气里的非遗】系列项目将继续沿着黄河流域深耕非遗教育,从“一砖一瓦”到“一香一木”,不断延展东方哲思的时代生命力,助力非遗从“地域记忆”跃升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28日 - 8月29日,由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节气里的非遗】“跟着非遗游黄河”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研学活动以 “黄河文明” 为线索,带领同学们制作瓦当、捏制和香牌、组装灯彩... 让青少年在指尖实践中与历史对话、在沉浸体验中触摸文化。瓦当里的时空密码老师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钥匙,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瓦当世界的大门。瓦当,这个古建上看似不起眼的构件,实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时空密码”。从秦汉的云纹到明清的瑞兽,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整备陶泥时需掌握恰到好处的湿度,入模成型时要保证纹样的清晰完整,出模整理时则考验着耐心与细致。当一件件带着手温的瓦当作品完成,同学们不仅读懂了砖瓦背后的制作工艺,更感受到了古人 “一砖一瓦藏春秋” 的匠心。和合香里的本草哲学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香文化的源流。从先秦的祭祀用香到唐宋的文人香事,香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 “雅” 的追求。和香不同于单一香料,其 “君臣佐使” 的配伍理念,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蕴含着 “和合共生” 的东方哲学。亲手制作和香牌的过程,是一场与草木的对话。炮制药材时需遵循节气规律,过筛粉末时要达到极细的精度,混合揉捻时则要让不同香料的气息和谐交融。学员们依次完成炮制、过筛、混合、揉醒、锤炼与成型等环节,最终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平安扣和香牌。 光影里的千年匠心老师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的古诗为引,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灯彩世界的大门。灯彩,这件常伴夜色的器物,看似是点亮明暗的工具,实则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光影符号”。它以对称规整的灯架藏住中式美学的平衡智慧,用灯罩上的花鸟、山水纹样寄托美好生活的祈愿,更凭精巧造型、细腻装饰与温润光影,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艺术生机。 搭建灯架时需精准对齐榫卯、把控角度,确保整体稳固;覆盖灯罩时要将轻薄灯布平整贴合,避免一丝褶皱,当一盏盏带着手温的灯彩点亮,暖光透过纹样映出斑驳光影,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制灯工序,更真切触摸到古人 “以灯寄情” 的匠心,读懂了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黄河文明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点,而是流动在少年手中的活态文化。未来,【节气里的非遗】系列项目将继续沿着黄河流域深耕非遗教育,从“一砖一瓦”到“一香一木”,不断延展东方哲思的时代生命力,助力非遗从“地域记忆”跃升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28日 - 8月29日,由济宁市文化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节气里的非遗】“跟着非遗游黄河”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研学活动以 “黄河文明” 为线索,带领同学们制作瓦当、捏制和香牌、组装灯彩... 让青少年在指尖实践中与历史对话、在沉浸体验中触摸文化。瓦当里的时空密码老师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钥匙,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瓦当世界的大门。瓦当,这个古建上看似不起眼的构件,实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时空密码”。从秦汉的云纹到明清的瑞兽,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整备陶泥时需掌握恰到好处的湿度,入模成型时要保证纹样的清晰完整,出模整理时则考验着耐心与细致。当一件件带着手温的瓦当作品完成,同学们不仅读懂了砖瓦背后的制作工艺,更感受到了古人 “一砖一瓦藏春秋” 的匠心。和合香里的本草哲学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香文化的源流。从先秦的祭祀用香到唐宋的文人香事,香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 “雅” 的追求。和香不同于单一香料,其 “君臣佐使” 的配伍理念,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蕴含着 “和合共生” 的东方哲学。亲手制作和香牌的过程,是一场与草木的对话。炮制药材时需遵循节气规律,过筛粉末时要达到极细的精度,混合揉捻时则要让不同香料的气息和谐交融。学员们依次完成炮制、过筛、混合、揉醒、锤炼与成型等环节,最终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平安扣和香牌。 光影里的千年匠心老师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的古诗为引,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灯彩世界的大门。灯彩,这件常伴夜色的器物,看似是点亮明暗的工具,实则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光影符号”。它以对称规整的灯架藏住中式美学的平衡智慧,用灯罩上的花鸟、山水纹样寄托美好生活的祈愿,更凭精巧造型、细腻装饰与温润光影,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艺术生机。 搭建灯架时需精准对齐榫卯、把控角度,确保整体稳固;覆盖灯罩时要将轻薄灯布平整贴合,避免一丝褶皱,当一盏盏带着手温的灯彩点亮,暖光透过纹样映出斑驳光影,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制灯工序,更真切触摸到古人 “以灯寄情” 的匠心,读懂了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黄河文明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点,而是流动在少年手中的活态文化。未来,【节气里的非遗】系列项目将继续沿着黄河流域深耕非遗教育,从“一砖一瓦”到“一香一木”,不断延展东方哲思的时代生命力,助力非遗从“地域记忆”跃升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西汉前期,在韩婴撰《韩诗外传》中引用“断机教子”、 “杀豚不欺子”来解释《诗经》,西汉后期刘向将“孟母三迁择邻”故事编入《列女传》,至此 “孟母教子传说”有文献记载。到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即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据有关文献记载,孟轲三岁失去父亲,靠母亲仉氏抚育成人。据说,孟母原宅靠墓地。孟轲少年时,经常学做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长居此地,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毅然迁居。新居地处南北通衢,行商客贾,过往迎来,热闹非常。终日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的孩子们“嬉戏为贾炫事”,孟母认为这里也不利于孟轲的成长,于是又一次迁居到学宫之旁。孟子被书院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时常到书院里学习诗书,演习周代礼仪,“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大悦,“此真可以居子矣”,就在此定居下来,并把孟轲送入学宫,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轲入学宫后,初学诗书、礼仪、驾车、射箭,开始很有兴趣,但时间一长就渐渐感到厌烦了。一天,不到放学时间孟轲就跑回家来。孟母正在织布,经询问知其逃学,很是生气,当即把孟轲唤到跟前,当着他的面拿过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了。被孟母这一举动惊呆了的孟轲,喃喃地问母亲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语重心长地教导孟子: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把线割断布就无法织成了。读书求知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现在你逃学如同我断机,线断了则织不成布。常逃学,则学无所成。孟母这番深入浅出的道理,使孟轲少年的心灵受到启发和震动,从此, “旦夕勤学不息”,终成儒学大师。孟轲八岁时,东邻屠户杀猪,孟轲听到猪的嚎叫声,问母亲:“东家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回答:“给你吃。”说完又后悔不迭,“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虽家境拮据仍买来猪肉,炖了给孟轲吃,“明不欺也”。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独自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忍,解开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喝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而你自己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孟母的这番道理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孟母教子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了孟母的睿智和母爱的博大,被列入了普及于宋、明、清等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目前,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蓝本。…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仅作为当地贫苦农民的谋生手段,后来为彰显艺术特色,艺人们制造了铜杆唢呐,并在演奏的曲调中,揉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 “平派”吹打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周边地区,其中以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四个乐班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乐班去外地谋生时,逐渐把“平派”吹打乐传播到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平派”吹打乐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平派”吹打乐代表人物孙玉秀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其演奏技法、理念以及“平派”吹打乐的艺术精髓已被学生们带至大江南北。“平派”吹打乐主要乐器是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它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6厘米左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它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分别演奏五个调,即: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火烧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首。除传统曲目外,还吹奏一些现代流行歌曲、戏曲、曲艺,有时揉进一些魔术、杂技等。 “平派”吹打乐之所以称为“平派”艺术,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 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徐州、苏北一代的吹打乐称为“南路家什儿”,把巨野一带的吹打乐称为“西路家什儿”,把临沂及其以东的吹打乐称为“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的吹打乐称为“北路家什儿”,而“平派”吹打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平派”吹打乐主要演奏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开门子》、《庆贺令》、《将军令》、《朝天子》、《一枝花》、《四合四》、《柳青娘》、《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演奏器具主要包括:1、吹奏乐类:唢呐(喇叭、大笛)、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中音唢呐,其中以铜杆唢呐为主;笛子,常用的有梆笛、曲笛;笙,以圆笙为主,亦有方笙;管子,有大小孔、单、双管之别;闷笛,由中音、低音两大类;大号、咔管。2、弦乐:高胡、二胡、中胡、大低胡、板胡、三弦、琵琶、扬琴、柳琴。3、打击乐:大鼓、堂鼓、扁鼓、班鼓、串鼓、铜鼓、大面锣、大筛锣、中音锣、高音锣、铙钹、水钗、小钗、点子、二面云锣、五面云锣、梆子、地梆、木鱼、碰铃。主 “平派”吹打乐的特色乐器为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有铜板敲击时的铮铮金属之声。铜杆唢呐因其筒身短细,筒腔窄小,故演奏难度大。在此基础上,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卡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麒麟传说》的流传以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为中心,并遍及整个鲁西南地区。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民间传说主要是根据《春秋》及三传所记载的“西狩获麟”而衍生的。嘉祥县城西有麟冢和获麟台。据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获麟台,县西二十五里,崇一仞,周二百余尺,中有台,高四尺许。成化十三年,知县高淳树石门于上,匾曰‘麟冢’,又立石碑,题曰‘获麟’。相传古获麟处也。”嘉祥民间流传的《麒麟传说》内容非常丰富,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愿望。《麒麟传说》将麒麟与孔子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过尼山的时候,忽然肚子疼马上就要生小孩。这时天空一阵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驮着一个白胖小儿,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此时,瑞气纷呈,满天红光,独角麒麟撞进颜氏的怀里,孔子接着就诞生了。鲁哀公十四年,武城的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牛耕地的时候,黄牛报了(生下的意思)一个小犊,不像猪,不像牛,头生独角不是鹿,身上长鳞不像龙,是个“四不像”。“四不像”刚生下来没大会儿,就站了起来把犁镜和犁铧头给吃下去了。老农害怕,请“四不像”到别的地方去,“四不像”点点头,摇摇尾,就走了。“四不像”就是麒麟。在那一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地面打猎,把那只麒麟射死了,但都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于是请正在南武城与弟子曾参在一块儿的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着便失声痛哭起来,从此搁笔,不再编《春秋》了。不过,尽管如此,世称“麟凤龟龙”四灵之一的麒麟,能在武城地面出现,人们认定还是一种极好的兆头,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将武城更名为嘉祥。《麒麟传说》来源于《春秋》及三传所记载的“获麟”一事,传说内容大部分是由劳动群众口头创作的,由于创作、传播的群体文化程度较低,并且创作与传播是在生活中自然进行的,所以《麒麟传说》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口头保存下来的。《麒麟传说》是劳动群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表达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理想,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麒麟传说》集中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以传说的形式在鲁西南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有着非常强的传承性。…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梁山县、汶上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逐渐沿着商路流传四方,并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梆子剧种。古代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入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传统上是按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划分的。从戏曲谚语“五生五旦五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倌,两个烧水杂役员”可看出传统班社的行当设置和业务人员配备规模。现行的角色行当体制,分属生、旦、净、丑四大门类。原有的末行归入生行,称“外脚”。山东梆子目前在行当上细分为三十一种行当类型。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唱词结构为上下句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数字不等的长短句及分逗不规则 的唱词。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山东梆子具有丰富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注重技巧特长,使饰演的人物显得格外鲜明生动。表演程式分为个体程式、技巧程式和套路程式。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多个,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记录了440个。基本剧目大多数是历史故事剧,另有神话戏、民间生活小戏和新创编的现代戏。山东梆子还曾经演出过昆腔、笛戏、大笛罗罗的剧目,现均已失传。山东梆子行当齐全,板式复杂,曲牌繁多,剧目丰富,表演程式规范,唱腔舒展洪亮、高亢奔放,伴奏生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唱词对白雅俗共赏,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其服装、脸谱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其舞台动作与舞蹈、武术相关;其伴奏、唱腔对于研究民族音乐具有借鉴意义。山东梆子是一个有四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有许多精品剧目,题材广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资料,有许多古老的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仍然保留在现在的演出舞台上,是山东地方戏的“活化石”,能为山东地方史、民俗学、方言研究提供大量素材。山东梆子流布区域广,戏迷众多,名角辈出,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剧目内容歌颂了纯朴正直的人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天的鲁西南地区,有许多山东梆子剧团常年参与广场演出、送戏下乡、节庆联欢、丰收庆典等活动,对于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平调原系《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是流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一个曲种,主要有淮北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为辅,皆是生活小戏,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前班社已遍及城乡,后增加了弦乐伴奏,发展成为“花鼓戏”。据传花鼓溯源于明初,原系宫廷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艺人演出触犯皇上而被贬之出宫。他们为糊口谋生,就以花鼓戏为业在群众中演唱,那时的演出形式甚为简单,多至三五人、少至一二人,男穿大褂儿,身背花鼓,女头扎彩球、脚绑“垫子”。当时花鼓戏的女角色多由男演员扮演。为了真实地表现那时的妇女形像,所以必须绑垫子,伴成小脚,方才真实。解放前后,民间花鼓班就有百余个。艺人杜学诗为谋生路,拜陈××(名字不祥)为师,他擅长花旦、青衣,在苏、鲁、豫、皖边区一带,颇有名气,与另一花鼓艺人张继德,(1890年生人)合班演出。张继德聪明好学、动作敏捷,踢腿、下腰、滚背、圆场,样样精通,特别花鼓打的更加精彩,在同行中有“武鼓状元”之称。他们每到一地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群众中有一句顺口溜:“花鼓班子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喝汤即吃晚餐),他们不仅在农村巡回演出,而且南到亳州,北至济南,东到徐州,西至郑州等大城市进行演出。艺人俗称“戏子”,在旧社会为下九流,不仅生活上没有保障,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地位。杜学诗、张继德等民间艺人饱尝了人间沧桑之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把花鼓戏污蔑成淫词烂调,屡被禁演。为了生存,杜学诗先生将花鼓改成了“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应付演出。以后,又在商丘参加了周玉振、王汉臣、徐君海、刘汉培等花鼓艺人组织的花鼓班,切磋技艺,深入钻研,进行改革。四平调是以花鼓戏为主,吸收了豫剧、评剧、曲剧、两夹弦、京剧等部分唱腔,以及锣鼓经,用一把六棱二胡,将弦定bA调6—3伴奏,创造出“四句一合”的基本格式。“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后被定名“四平调”。由“打地摊”而改为登上舞台演出。四平调虽然曲调优美,群众喜闻乐见,但板式贫乏,唱腔单调,特别是男女一个调式的演唱,女腔优美动听,男腔干瘪刺耳。大有改革创新之必要。1976年,对《湖上红莲》,进行了大胆改革。不但板式和曲调上有所发展、创新,而且在男女对唱上,有了新的尝试。音乐伴奏,根据人物感情和身段表演进行过门的伴奏压缩、延伸和移位等多种不同创作方法,大大丰富了四平调的旋律,加强了音乐的美感性。乐器配备上,在原有高胡、二胡、笙笛、大三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扬琴、琵琶、大提琴、中阮、长笛、黑管等西洋乐器。由原来的大拥班的伴奏,进行了适当配器,效果良好。四平调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曲调优美,悦耳动听,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特的花朵。四平调产生于民间,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以鲜明的宫调式为特征,在曲调上,以五声音阶为主干,少有其它族外音调,在语言上,具有典型的鲁西南韵味,吸收、消化能力极强,它曲调优美,演唱特点更为突出,擅长演一些生活气息浓、性格鲜明的古装和现代戏,更因它生在基层,长在农村,对反映农村生活为内容的现代戏,更有它独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四平调从演变到形成,从发展到濒危,脉络清晰,原因分明,有始有结,有证有据。80年代修订十大集成、志书时,就曾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极具研究价值。…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鲁西南鼓吹乐主要分布在济宁市、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山东省嘉祥县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关于鲁西南鼓吹乐最早的史料记录,是建造于东汉末年武氏祠内的画像刻石,武氏祠有六块石刻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鼓吹乐舞曲的场面,其中左石室第三石有幅完整的鼓吹乐舞场面,五老洼第16石中的鼓吹乐演奏中已经出现了排箫、竽(笙)、笛、角鼓等鼓吹乐中的基本乐器。据嘉祥县志记载,1582年(明万历十年),以吹奏唢呐誉满京城的宫廷乐师赵庭音随户部员外郎张纶来嘉祥大张楼于庙定居,赵庭音办学亲授,促进了鲁西南鼓乐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嘉祥涌现出一批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曹瑞启、曹体景等多次出访国外传授技艺,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受到赞扬并合影留念,奠定了鲁西南鼓吹乐在我国音乐艺术界的历史地位。鲁西南鼓吹乐种类繁多,按演奏功能分为:一般乐队(吹奏乐队)、祭祀乐和拜鼓乐三种形式。一般乐队(吹奏乐队)以一枝木杆唢呐为主要东器,配以笙、笛伴奏,用于一般红白事,主要曲目有《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祭祀乐演奏形式有两支中音唢呐(俗称对大笛),两架扁鼓、大鼓、点子、云锣,并配以铜鼓,主要用于旧时大户人家祭祀,气势宏大,曲目以套曲为主。拜鼓乐用一支铜唢呐,配以闷子、磬、铛铛、扁鼓等,这种鼓吹乐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用于丧事祭奠“二十四拜礼”。鲁西南鼓吹乐曲目丰富,初步挖掘整理出传统曲目200余首,已收入《中国民乐集成·山东卷》31首,沿用至今常用的50余首。流行于嘉祥的鼓吹乐大体分五大班社:东部靠近大运河与济宁接壤的疃里镇,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西邻菏泽市的老僧堂乡,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中部地区的大张楼镇,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北部地处嘉祥、梁山、郓城三县交界处的黄垓乡,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南部山区纸坊镇、马集乡一带,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鲁西南鼓吹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分布区内,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三至五个鼓吹乐班,村村都有鼓吹乐演练人员。演奏队伍多至数十人,少则三、五皆可。人员多为农民,以农为主,适时从艺。鲁西南鼓吹乐曲目雅者可为专业音乐会曲目;俗者可作街头、庭院即时演奏。大型演奏队伍打击乐比例偏多,古朴庄重,以演奏祭祀套曲为主;小型队伍行动灵活,以吹为主,风格细腻,多演奏小曲儿,自由加花,即兴演奏,以技巧见长。鲁西南鼓吹乐是我国古代古吹乐的延续与发展。就乐器而言,经数代人逐渐改造而日趋完善,有的乐器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就曲目而言,经多代人演奏,逐渐完善,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不朽的曲目。经多代民间艺术家的口授心传,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技法有了逐步的提高,使其更具科学性,更加规范化。…
楷木雕是曲阜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术,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是曲阜孔林特有的珍稀植物楷树。据《阙里志》记载:孔子去世后(公元前479年),其弟子端木赐(子贡)为兹庐墓六年,并带“乡土异种楷苗”植于墓旁,日久天长,便长成参天大树。也就是现在的“子贡手植楷”遗迹。后来,子贡为报老师教诲之恩,便用楷木雕刻了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刀法古朴浑厚,造型端庄肃穆,木质虽经年久腐蚀,但刀痕微存。他所雕两尊楷雕坐像现存孔子博物院,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曲阜楷雕是曲阜楷雕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曲阜楷雕 2400多年的历史的演进中,经世代艺人们的辛劳和创造,融会贯通,使楷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古朴简约,浑厚精细,取法正宗,形神兼备。楷雕的制作工艺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下料、布局(设计)、切、削、净地、锉梗、开相、修细、磨光、上蜡等工序。楷雕技法分为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四类。楷雕是曲阜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原材料是选自孔林独有的珍贵楷木。楷雕的承传方式是家庭相传,邻里相授。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如此地传承。每个艺人的聪明才智既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得到发挥,又不断地充实、丰富、提高了,世代传承的结果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楷雕的主要创作技法不仅吸取了孔庙仅存的汉画汉石和大成殿龙柱等姊妹艺术的丰富营养,还涉猎了西方雕刻艺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使楷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如刻人物,讲究“行七蹲五盘腿三”;衣服折纹要“稀三稠五”。刻龙要“九隐九现”、“九揆九尾”,意即龙在云里要九处隐藏,九处现出;“九揆”即一条龙周身九道弯,“九尾”即龙尾上要有九个叉。总之,楷雕艺术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滋养。楷雕因蕴含儒家文化的神韵而受到世人的珍爱。儒文化也通过楷雕这一民间艺术载体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传播。 楷木雕有着2400余年的历史,是曲阜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曲阜所独有的手工技艺,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它是曲阜楷雕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楷木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扎根于儒学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每一件珍品,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从称谓上看,楷雕作品的名称,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方方面面,并且皆引经据典,寓意深刻。例:“天宝九如”或称“九如如意”,典出《诗经·小雅·天宝》篇中连用的九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意为祝贺福寿连绵不绝。楷木雕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与“三孔”雕刻一脉相承的。如楷雕吸取了孔庙汉画像石刻和大成殿龙柱的艺术营养,巧妙地运用到“寿杖”、“如意”上来,为原来简朴的手杖、如意充实了生气和灵感。…
鲁班生于春秋末年,是继孔子之后鲁国出现的又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鲁班在各个领域里匠心独运,发明创造,取得累累硕果,把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在木工、建筑、雕刻、机械、车辆制造、航天试验、军事科学等领域创造发明的鼻祖,被后世尊为巧圣。鲁班传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木工工具发明的传说,有代表性的是《墨斗与班母》、《锯的来历》、《是(柿)木不开》等。“锯的来历”的故事是这样的:传说鲁国君要建一座豪华的宫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鲁班。鲁班把徒弟分成两班,一班准备石料,一班准备木料。准备石料的工作进展很快,一批一批石料运下山来。可是准备木料的工作进展很慢,那时候木匠还没有锯,木匠只能用斧子砍树,徒弟们一斧子一斧子地要砍倒一棵大树得很长时间。鲁班心里着急,因为建这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这样干活,费力不说,又不见成效,恐怕要耽误工期了。一天,鲁班一边招呼徒弟快干,一边自己也抡起斧子砍树,由于心急,一脚踩空,滑倒了,顺着山坡滑了下去。鲁班双手不断抓山坡上的野草,两只脚蹬住一棵树,才站了起来。鲁班发现自己的双手都被划破了,他觉得奇怪,就仔细观看那些野草,发现野草的叶片上布满了细密的刺,像一排牙齿。正是草叶上像牙齿的这些小刺划破了他的手掌。鲁班小心地拔起一棵草,仔细端祥起来,他想要是在更硬的东西上打出这样的小齿,不就能划破树木吗?于是,他在铁片上打上一排小齿,一试验,伐木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这就是锯的来历。后来人们就叫这种草锯齿草。木工工具的传说故事还有规和矩,规即是圆规,矩则是曲尺,后世又称“鲁班尺”,另外钻、水准的发明传说也广为流传。2、生活用具的发明,有代表性的是《杵臼成磨》的传说。一天,鲁班干活回来,看见邻居家的主妇蹲在院子里,双手抱着一块石头,在臼里又挤又磨,很是费劲。他好奇的问:“大嫂,你怎么不用石杵舂呀?那样还省劲些。”主妇说:“石臼已经破了,用杵一舂,粮食都跑到外头来了。”鲁班仔细一看,主妇手中的石头很粗糙,在它的挤磨下,臼里的麦子变成了面。鲁班心里一激灵,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是两块石头摞在一起,中间放上麦子,两块石头一挤,麦子不就变成面了吗?他家也不回了,找了两块石头,打成圆形磨盘,在磨盘的表面上凿出一道道齿槽,上边的磨盘凿一个孔往里顺粮食,又在下边的石头中间留了一个凸起的石橛,上边的石头凿了一个孔,把石橛子插在孔中,这样就把上边的石块固定住。后来人们把这个石橛子称作磨脐。就这样第一盘石磨就发明出来了。3、建筑方面的传说,有代表性的有《土堆亭和鱼抬梁》、《鲁班兄妹比赛建赵州桥》、《鲁班爷显灵》等。。4、其他方面的传说,鲁班传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的行业广泛,如《鲁班造“橹”斗龙王》、《鲁班造飞鸟》以及军事方面的传说。鲁班传说是在匠人们一代代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把鲁班的发明创造、精湛工艺、扶危济困的道德情操和他的生平事迹糅合在一起,编织成一个个传说故事。既表现了鲁班祖师的巨大创造力,又对一代代匠人传递着行业规范的具体信息,同时也进行着道德教化。…
6月18日《中国文化报》第七版发布《山东:“非遗+”形成共富发展新引擎》典型经验。文章关注济宁市微山县依托微山湖独特的资源禀赋,发挥“非遗+节庆”引流效应,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800万人次。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打造“杞柳+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柳编系列旅游商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叫响“柳编特色镇村”品牌。全文如下:泥叫虎、木版年画带动研学游;芦苇、杞柳编出致富路……近几年,山东省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强化文旅赋能,拓展“非遗+”新空间、新场景,增加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带动了乡村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融入新场景▲青少年体验研学课程/来源:高密文旅老师手捧泥土捏制出小老虎的模样,围坐在四周的学生带着对技艺的领悟,模仿老师的动作也创作出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小老虎形象……这是近日山东潍坊高密市姜庄镇开展的非遗研学活动中的一幕。近年来,姜庄镇依托丰厚的非遗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推动非遗项目延伸到更多的空间场景中去,实现文旅融合互促。6月8日,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在姜庄镇开幕,活动推出了非遗艺术沉浸游、非遗乡村休闲游、非遗美食寻味游3条线路,包含红高粱艺博园、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实践基地等8个特色非遗研学点位,受到各地旅行团、研学团的关注。“我们现场指导游客完成画稿、扑灰等技艺步骤,以丰富的体验项目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实践基地负责人王树花介绍,基地年均免费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近几年,山东多地通过培育特色非遗景区、街区,开发主题游览线路,以沉浸式、体验感强的活动助推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同步带动区域文旅消费增长。山东济宁微山县依托微山湖独特的资源禀赋,发挥“非遗+节庆”引流效应,举办伏羲文化节、“渔家里”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将非遗元素与湖区演艺相结合,推出鱼鹰表演、渔家婚礼、摇橹船巡游等体验项目,实现了月月有节日、节节有特色,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800万人次。拓展新应用▲在阿胶世界景区开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山东,多地注重发挥传统技艺、游艺、传统美术等门类非遗项目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与国潮、创意元素结合,拓展其传播应用途径,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中国阿胶博物馆探寻阿胶的发展与流变、在阿胶体验工厂体验阿胶生产制作过程……在山东聊城阿胶世界景区,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推动非遗薪火相传的同时,推出了阿胶奶茶跨界联名产品、“黑驴王子”火锅品牌及相关文化衍生品、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等,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连接度。在山东滨州博兴县顾家村,民间艺人在老式织机前飞梭走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村民顾杰说:“村民早年间就用锦织技艺制作老粗布,但传统老粗布手感粗硬、花色和品类较为单一。近几年,手艺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开发出粗布围巾、童装、坐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并借助‘互联网+’,拓展产品的传播与应用渠道,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要。”通过多元探索,顾家村形成老粗布关联产品经营业户220户,带动5000多名农村群众再就业。探索新模式▲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杞柳编织目前,山东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6项、传承人104名;省级非遗项目1073项、传承人829名。山东依托对丰厚资源的深度挖潜,将非遗与乡村文化、旅游等适度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潍坊市临朐县提出构建非遗三级联动大格局,县级层面打造“非遗古韵”“沂风朐韵”两大非遗聚集区,镇级层面启用临朐县非遗小镇研学基地,村级层面打造20余条特色文化街,推动手绘年画、红丝砚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有序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联农、带农、富农发展新引擎,带动相关从业人员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泰安市肥城市为促进桃木雕刻技艺更好融入大众生活,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构建传承人收徒授艺、高校培养、校园基地普及带动三大传承体系,累计培养桃木雕刻专业人才1126人。其中,100多人学成后开办雕刻工坊,推动了该项技艺在各地“开枝散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助力。过去几年,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杞柳种植业,以一根小柳条撬动一方大产业,相继打造了杞柳园艺品展馆、杞柳旅游观光带等“杞柳+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了柳编系列旅游商品,以全链条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叫响“柳编特色镇村”品牌。…
5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创工坊”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全体学员赴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交流。参观团一行先后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厅和精品陈列厅、少儿大画廊、舞蹈排练厅等场馆设施。听取了山东省文化馆办公室李思峰任关于文化馆场馆功能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创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介绍。通过座谈,各位学员对省非遗保护中心充满文化氛围的艺术环境、完善的场馆设施建设,以及开展的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给予高度称赞。“艺创工坊”项目负责人颜聪说道,“我们深受启发,学到很多经验,尤其是省文化馆在发挥资源优势、节目输出、艺术培训、非遗保护等方面,惠民阵地功能到进一步彰显。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加强高校、剧院及各公共艺术机构之间的沟通,在艺术普及、惠民演出、艺术创作、艺术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本次考察的30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均具有文化艺术领域从业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场馆)运营管理者、文艺团体负责人或其运营管理岗位人员、公共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人与制作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人员、高校公共文化艺术服务领域研究与实践者等。本次考察是“艺创工坊”省内调研的第一站,下一步还将前往淄博、青岛等地的公共文化艺术机构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