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化洋
级别:国家级
孙化洋,男,汉族,1970年8月出生,2025年被评为唢呐艺术(邹城平派鼓吹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岁跟随父亲孙玉秀开始学艺; 1985年,开始独立带班演出,常年活跃在济宁、枣庄一带。技巧上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各种声音,如人的说话声,各种鸟兽的叫声,是孙家班的顶梁传人。在平派鼓吹乐演奏中具有显著代表性。全面掌握平派鼓吹乐传统曲目50多首,并精通铜杆唢呐演奏的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循环换气等高难度演奏技巧,精通演奏笛、笙、管子等唢呐班的所有乐器,尤其擅长唢呐中铜杆及管子的演奏。掌握铜杆唢呐制作和哨片制作技艺。技艺全面,变化多样,音色柔美,韵味醇厚。孙化洋注重模拟人声,善于气息与嘴唇结合,二者配合精巧,给人感觉轻描淡写又干净利索。气息控制轻松自然,不落痕迹,给人感觉唢呐几乎很少用气。在一个音孔上,靠气息控制和嘴唇的配合做出三度的滑音。用唢呐演奏的《集贤宾》《庆贺会》《十样景》《一江风》,质朴细腻,婉转缠绵,给人以“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感,平中见奇,稳中有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将平派唢呐艺术发挥淋漓尽致。
多次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公益文艺演出,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河和之契”大运河、黄河流域非遗博览会、济宁市农民文化艺术节、邹城市农民文化艺术节、邹城市“邹鲁风情”迎新春非遗平派鼓吹乐专场等重大展演演出活动。
积极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派鼓吹乐的相关调研、普查、经典曲目挖掘、技法研究等工作。参加《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山东卷》编纂。协助录制了《哭长城》《哭五更》《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朝天子》《柳青娘》《火烧葡萄架》《鸟兽闹春》等多首传统平派鼓吹乐曲目,为保存平派鼓吹乐传统曲目和技法研究做出了贡献。
1990年5月,参加邹城首届唢呐比赛获得一等奖。1992年10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92朱载堉杯”全国唢呐邀请赛。1994年5月,参加孟子故里“94国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的演出。1999年,在邹城市唢呐比赛中获得十佳称号。2008年7月和10月,两度受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博士刘勇教授之邀,接受采访,为研究山东平派唢呐艺术,提供可贵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7月8日至12日,参加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巡演。2011年9月,“平派鼓吹乐”参加首届中国吹歌节,获得精品最佳演奏奖。2013年,参加“孔子文化节”开幕式。2014年,参加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2017年,《中国影像方志·邹城卷》录用了其家族传承事迹。
孙化洋主动借鉴大弦子戏、柳琴戏及民间小调的曲牌,根据平派鼓吹乐规律配以笛、笙、梆子、云锣等伴奏乐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变奏手法为基础不断完善加工,逐渐形成在曲式上较为复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