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板
类型:传统舞蹈
级别:国家级
保护单位:未填
地址:未填
级别:国家级
保护单位:未填
地址:未填
阴阳板是流传在山东省邹城市东部山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是上古东夷傩文化的孑存,融合着民间音乐、传统舞蹈、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民族的神灵崇拜、祭祀文化以及当地人们特有的艺术审美。
邹鲁地区是远古东夷民族的核心区域,是傩文化的源头。傩舞起源于东夷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发展成熟于夏商时代。明万历年间阴阳板这种祭祀祈雨的民间活动在邹城市后八村一带流传开来,清康熙年间最为兴盛,形成了比较规整的表演祭祀程序,每逢天旱,民众便自发组织阴阳板表演,包括请神、祈雨、颂经、送神、夸官等内容。
所谓“阴阳板”,其实是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长板为阴,长约50厘米,短板为阳,约30厘米。两板各宽10厘米,板头配有铜铃,板尾钻孔,两板相连。
表演时,演员双手持一长一短木板打击和搓击,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谓之“阴阳声”。表演中舞蹈演员以拖步、上步、绕步、踏跳步、保佑步、阴阳对脚等极具特色、变化多端的舞步,排列出“双环阵”、“唤雨阵”、“打四阵”、“喜迎雨”、“天地合”等不同阵法。
整个舞蹈步伐灵活、动作协调、古拙朴实、粗狂奔放,极具感染力。其鲜明的宗教色彩、简洁的表演装束、独特的演出道具、豪放的民间鼓乐,处处呈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着远古先民们朴素虔诚的信仰、豪放朴实的性格和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表达着人们对和谐安康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阐释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理念。
阴阳板舞蹈记录了鲁南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邹城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