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在韩婴撰《韩诗外传》中引用“断机教子”、 “杀豚不欺子”来解释《诗经》,西汉后期刘向将“孟母三迁择邻”故事编入《列女传》,至此 “孟母教子传说”有文献记载。到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即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据有关文献记载,孟轲三岁失去父亲,靠母亲仉氏抚育成人。据说,孟母原宅靠墓地。孟轲少年时,经常学做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长居此地,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毅然迁居。新居地处南北通衢,行商客贾,过往迎来,热闹非常。终日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的孩子们“嬉戏为贾炫事”,孟母认为这里也不利于孟轲的成长,于是又一次迁居到学宫之旁。孟子被书院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时常到书院里学习诗书,演习周代礼仪,“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大悦,“此真可以居子矣”,就在此定居下来,并把孟轲送入学宫,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轲入学宫后,初学诗书、礼仪、驾车、射箭,开始很有兴趣,但时间一长就渐渐感到厌烦了。一天,不到放学时间孟轲就跑回家来。孟母正在织布,经询问知其逃学,很是生气,当即把孟轲唤到跟前,当着他的面拿过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了。被孟母这一举动惊呆了的孟轲,喃喃地问母亲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语重心长地教导孟子: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把线割断布就无法织成了。读书求知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现在你逃学如同我断机,线断了则织不成布。常逃学,则学无所成。孟母这番深入浅出的道理,使孟轲少年的心灵受到启发和震动,从此, “旦夕勤学不息”,终成儒学大师。孟轲八岁时,东邻屠户杀猪,孟轲听到猪的嚎叫声,问母亲:“东家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回答:“给你吃。”说完又后悔不迭,“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虽家境拮据仍买来猪肉,炖了给孟轲吃,“明不欺也”。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独自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忍,解开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喝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而你自己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孟母的这番道理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孟母教子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了孟母的睿智和母爱的博大,被列入了普及于宋、明、清等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目前,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蓝本。…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仅作为当地贫苦农民的谋生手段,后来为彰显艺术特色,艺人们制造了铜杆唢呐,并在演奏的曲调中,揉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 “平派”吹打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周边地区,其中以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四个乐班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乐班去外地谋生时,逐渐把“平派”吹打乐传播到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平派”吹打乐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平派”吹打乐代表人物孙玉秀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其演奏技法、理念以及“平派”吹打乐的艺术精髓已被学生们带至大江南北。“平派”吹打乐主要乐器是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它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6厘米左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它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分别演奏五个调,即: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火烧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首。除传统曲目外,还吹奏一些现代流行歌曲、戏曲、曲艺,有时揉进一些魔术、杂技等。 “平派”吹打乐之所以称为“平派”艺术,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 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徐州、苏北一代的吹打乐称为“南路家什儿”,把巨野一带的吹打乐称为“西路家什儿”,把临沂及其以东的吹打乐称为“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的吹打乐称为“北路家什儿”,而“平派”吹打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平派”吹打乐主要演奏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开门子》、《庆贺令》、《将军令》、《朝天子》、《一枝花》、《四合四》、《柳青娘》、《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演奏器具主要包括:1、吹奏乐类:唢呐(喇叭、大笛)、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中音唢呐,其中以铜杆唢呐为主;笛子,常用的有梆笛、曲笛;笙,以圆笙为主,亦有方笙;管子,有大小孔、单、双管之别;闷笛,由中音、低音两大类;大号、咔管。2、弦乐:高胡、二胡、中胡、大低胡、板胡、三弦、琵琶、扬琴、柳琴。3、打击乐:大鼓、堂鼓、扁鼓、班鼓、串鼓、铜鼓、大面锣、大筛锣、中音锣、高音锣、铙钹、水钗、小钗、点子、二面云锣、五面云锣、梆子、地梆、木鱼、碰铃。主 “平派”吹打乐的特色乐器为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有铜板敲击时的铮铮金属之声。铜杆唢呐因其筒身短细,筒腔窄小,故演奏难度大。在此基础上,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卡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麒麟传说》的流传以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为中心,并遍及整个鲁西南地区。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民间传说主要是根据《春秋》及三传所记载的“西狩获麟”而衍生的。嘉祥县城西有麟冢和获麟台。据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获麟台,县西二十五里,崇一仞,周二百余尺,中有台,高四尺许。成化十三年,知县高淳树石门于上,匾曰‘麟冢’,又立石碑,题曰‘获麟’。相传古获麟处也。”嘉祥民间流传的《麒麟传说》内容非常丰富,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愿望。《麒麟传说》将麒麟与孔子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过尼山的时候,忽然肚子疼马上就要生小孩。这时天空一阵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驮着一个白胖小儿,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此时,瑞气纷呈,满天红光,独角麒麟撞进颜氏的怀里,孔子接着就诞生了。鲁哀公十四年,武城的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牛耕地的时候,黄牛报了(生下的意思)一个小犊,不像猪,不像牛,头生独角不是鹿,身上长鳞不像龙,是个“四不像”。“四不像”刚生下来没大会儿,就站了起来把犁镜和犁铧头给吃下去了。老农害怕,请“四不像”到别的地方去,“四不像”点点头,摇摇尾,就走了。“四不像”就是麒麟。在那一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地面打猎,把那只麒麟射死了,但都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于是请正在南武城与弟子曾参在一块儿的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着便失声痛哭起来,从此搁笔,不再编《春秋》了。不过,尽管如此,世称“麟凤龟龙”四灵之一的麒麟,能在武城地面出现,人们认定还是一种极好的兆头,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将武城更名为嘉祥。《麒麟传说》来源于《春秋》及三传所记载的“获麟”一事,传说内容大部分是由劳动群众口头创作的,由于创作、传播的群体文化程度较低,并且创作与传播是在生活中自然进行的,所以《麒麟传说》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口头保存下来的。《麒麟传说》是劳动群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表达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理想,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麒麟传说》集中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以传说的形式在鲁西南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有着非常强的传承性。…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梁山县、汶上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逐渐沿着商路流传四方,并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梆子剧种。古代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入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传统上是按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划分的。从戏曲谚语“五生五旦五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倌,两个烧水杂役员”可看出传统班社的行当设置和业务人员配备规模。现行的角色行当体制,分属生、旦、净、丑四大门类。原有的末行归入生行,称“外脚”。山东梆子目前在行当上细分为三十一种行当类型。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唱词结构为上下句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数字不等的长短句及分逗不规则 的唱词。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山东梆子具有丰富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注重技巧特长,使饰演的人物显得格外鲜明生动。表演程式分为个体程式、技巧程式和套路程式。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多个,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记录了440个。基本剧目大多数是历史故事剧,另有神话戏、民间生活小戏和新创编的现代戏。山东梆子还曾经演出过昆腔、笛戏、大笛罗罗的剧目,现均已失传。山东梆子行当齐全,板式复杂,曲牌繁多,剧目丰富,表演程式规范,唱腔舒展洪亮、高亢奔放,伴奏生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唱词对白雅俗共赏,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其服装、脸谱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其舞台动作与舞蹈、武术相关;其伴奏、唱腔对于研究民族音乐具有借鉴意义。山东梆子是一个有四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有许多精品剧目,题材广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资料,有许多古老的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仍然保留在现在的演出舞台上,是山东地方戏的“活化石”,能为山东地方史、民俗学、方言研究提供大量素材。山东梆子流布区域广,戏迷众多,名角辈出,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剧目内容歌颂了纯朴正直的人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天的鲁西南地区,有许多山东梆子剧团常年参与广场演出、送戏下乡、节庆联欢、丰收庆典等活动,对于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