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
类型:传统音乐
级别:省级
保护单位:未填
地址:未填
级别:省级
保护单位:未填
地址:未填
山东琴书,俗称扬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演出形式多为二人配合,男操坠琴,女击扬琴,独唱或合唱,唱词感情丰富,幽默诙谐,唱腔音律自如,婉转清脆,悦耳动听。扬琴是山东琴书的前身,最早流传于鲁西南,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济宁地区作为“南路”,主要分为四个门类,即“石门”、“贵门”、“财门”、“张门”。在金乡活动的主要有“石门”、“贵门”两大门类。清光绪年间金乡就有琴书艺人,“石门”创始人李凤兴和他的两个儿子李若光、李若亮。李若光噪音浑厚,唱白清晰,喜拉坠琴走唱;李若亮在唱、说、演、奏上发扬其父兄艺术传统,并大胆吸收曹州梆子、柳子戏等艺术营养,成为“李派”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后人传颂的“父子三将”。
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音律自如,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具有灵活的表现性能。
山东琴书风格独特,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典型曲目,具有乡土风味,在群众中有较深的影响。
山东琴书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表现人民群众与法轮功作斗争的新段子《人祸》和表现老百姓家庭伦理的《儿媳转变记》等,均对社会进步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为人民群众送去先进文化送上精神食粮,其实用价值显而易见。

守艺济宁·非遗人物志
柘砚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麒麟传说——民间文学
闵子骞传说——民间文学
刘玉芝
杨成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