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
级别:国家级
保护单位:未填
地址:未填
在中华民族尊天敬祖的祭祀活动中,祭孔亦是一项最隆重的祀典。祭孔活动最早始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卒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开始了对孔子的祭祀。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迄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了。时汉高祖刘邦过鲁,首次以“太牢”(即皇帝祭天大典)祭祀孔子。开孔子祭祀活动升为祭孔大典即国之大典的先河。后随历代皇帝对孔子的褒赠加封,祭典亦日益隆重,祭祀礼乐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或亲临主祭。
公元72年(东汉永平十五年),明帝祭孔时,将孔子与其七十二弟子一并祭祀。
公元85年(东汉元和二年),章帝时作“六代之乐”。
公元550年(北齐天保元年),文宣帝遣使钦祭时,还规定了“三献之礼”。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帝则钦定“乐用轩悬,舞用六佾”。
公元1496年(明弘治九年),孝宗帝又将“六佾”改为“八佾”,即天子用乐。
清康熙年间,祭孔的乐、歌、舞、礼均由皇帝钦定并编纂了《律吕正义》,乾隆帝则又续编了《律吕正义后编》,还制作了乐器。在每年祭孔的次数上也不断增加。由每年秋季一次,增为春秋二次,后增为“四大丁”、“四仲丁”、“八小祭”等。
总体上看,清代祭孔大典仍袭用了“六佾之舞”。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明令全国祭孔,但规定有了一些改变。如:由半夜起祭,改为早七点;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不着古式祭服,改穿长袍马褂;由跪拜改为鞠躬礼等。乐舞仍袭用了“六佾之舞”。
1986年至今二十年间,历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所演《祭孔大典》亦沿用了“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并于2004年改为公祭,即由曲阜市政府祭孔。
《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它是集乐、歌、舞、礼四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其内容丰富、名目繁多。
《祭孔大典》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环境下,由特定的人群参加举行的,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特定的时间。祭孔自孔子卒后二年开始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规范。在时间上,祭孔定为每年的春秋定祭,并沿袭下来。(2)特定的地点及环境。《祭孔大典》是在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的,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步推广至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孔子学堂,成为世界性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3)特定的人群。祭孔是历代皇帝参加的,在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的唯一的国家祭奠,主要再现了“太牢”祭祀。汉高祖刘邦开以“太牢”祭孔之先河,后来历代帝王相继效仿。清乾隆皇帝八次来曲祭孔,钦定“祭孔大典”。(4)“祭孔”是儒家文化中“礼”的经典表现,体现了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尊师重礼的独特民俗风情,宣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伟大成就,具有思想内涵的独特性。(5)《祭孔大典》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乐舞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古今中外的各种舞蹈,庄严、肃穆、凝重、典雅,具有“汉雕之美”;曲目的独特性,表现在歌词内容主要是颂扬孔子及宣扬儒家文化。
具有上述特征的《祭孔大典》,在整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弘扬儒家思想精华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被专家誉为“继大型歌舞《丝路花雨》之后的又一古典乐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奇葩瑰宝,具有无可抵弥的价值。
守艺济宁·非遗人物志
柘砚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麒麟传说——民间文学
闵子骞传说——民间文学
刘玉芝
杨成兴



